天然气的推广和使用将是雾霾天气标本兼治的重要手段。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要坚持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并实现城镇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同时发展天然气交通运输,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结合热负荷需求适度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
政策上的治霾决心势必会立起巨大的市场红利。但是,按我国天然气“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国内天然气供给量为1760亿立方米,而需求量有望达到26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到840亿立方米。通过进口解决天然气消费仍将保持大约33%的对外依存度。早在2014年5月21日、11月9日我国与俄罗斯署两轮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俄方每年将再向中国出口6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这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缺油少气的情况会有所缓解。
另外,在今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今天宣布天然气价格正式并轨。各省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04元,这也是我国价格改革中,首次大幅下调天然气价格。同时,今年将全面建立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价格的跳动将有力用气推广,市民将以更低的价格使用天然气,而企业生产和运输天然气将容易面临成本和效益的相互矛盾。“薄利多销”虽说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交易定理,但是供给不能总追着需求跑,虽然天然气发电的成本是煤炭发电成本的2—3倍,部分发电企业仍多靠政府补贴存活。气电企业“吃不饱”虽然主要靠政府,但关键还是要靠企业,政府调控并非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融资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困扰天然气企业的发展,资金缺口难以研发新技术和天然气运输成本或成为瓶颈。而今年恰好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大好之年,如何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不再停留在文件的讨论上。
本文网址:http://www.gascng01.com/show.asp?id=38